機械時代的防雷技術

18世紀初至20世紀初,由於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變化不大,大氣電理論發展緩慢,這段時期的防雷技術主要集中在防止直擊雷罷工。保護方法是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加接地線。這段時期防雷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雷電直接擊中建築物而造成高電位的電效應、熱效應和機械效應。

機械時代防雷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避雷針,又稱為富蘭克林法,由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富蘭克林在1850年代發明。透過著名的風箏實驗,他知道閃電其實是天空中的雷雲。電場對地放電現象。基於此,富蘭克林提出利用避雷針的高度高於被保護物體,使雷雲下的電場發生畸變,從而將雷電流吸引到避雷針上,並通過引下線引到大地。 ,使被保護對象免受雷擊。

如圖所示為避雷針(避雷針)的防雷保護。避雷針可以提供只能擊中避雷針,但不能破壞以其為中心的保護傘保護區的避雷針。同樣的原理,防雷帶(雷電帶)提供了一個屋頂形狀的保護區。此防護傘或區域的張開角度受針或帶的設定高度、雷電強度等參數影響。有的用30°,有的用45°或60°。雖然保護角的計算公式很多,但如何確定保護角一直是富蘭克林防雷理論的最大問題。這個麻煩就在於理論的不完整和實踐的不完整。避雷針本質上就是一根避雷針,它讓雷擊到它,保護建築物。當雷擊到避雷針或避雷帶時,由於引下線的阻抗,強大的雷電流可能會使防雷系統產生高電位。接地電壓可以達到很高的值,使雷電接收器和引下線跳回周圍設備,導致火災或人身傷害。另外,強雷電流漏入大地,在接地極周圍形成跨步電壓的危險性也不容忽視。

避雷針防雷

歡迎繼續了解更多防雷知識

電子資訊時代的防雷技術

電氣時代的防雷技術